(夏青峰,2014年5月7日星期三)
北京中学现在还处于小规模办学实验阶段,相当于先期建立一个教育改革的“实验室”。在“实验室”里,我们试图培植一些“苗圃”,以期今后能在区域范围内进行“移植”,为整个区域的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一点探索的作用。学校虽然刚刚起步,还只是一颗静默的种子,但给予一定的时间,它一定能生长得枝繁叶茂,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绿意。
我们期望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一点努力。但我始终认为,不能总是盯着创新说创新,而是需要中医思维,整体去考虑。在起始阶段,我们想更多地思考一些最基本的常识,先将常识性的东西做好做到位,然后再考虑其他。教育改革需要系统设计,但同时,我们又认为,人的成长真的不是系统设计出来的。我们想靠设计一个成熟、完善的教育实验体系,然后努力地将学生培养成这个样子。实验还没开始,我就认为它注定会失败的。
教育更多地是生长。我们需要在“种子”的生长环境上下功夫,思考怎么提供给“种子”以最适合的阳光、水分与营养,让它尽可能好地长成它应有的模样,而不总是在设计它应长成什么样子。
所以,我们不想提出什么新概念,就想老老实实地回到教育的原点上,紧紧抓住教育的最朴素概念,来进行一些行动上的探索。我们重点探索的方向实际上就是两个词,一个是“全面发展”,另一个就是“自由发展”。“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”,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最终培养目标。
我们现在所说的“全面而自由发展”,与马克思的“全面而自由发展”,还是有很大区别的。我们更多的还是在狭义的角度去理解,更多地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探索。
全面发展,就是要促进孩子在整体素养方面,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。不片面,不僵化,不扭曲。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能实现良好地成长。
自由发展,就是要循着规律成长,既有人的成长规律,也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。让孩子们不断地成长为最好的自己。
我们在思考全面发展的时候,更多地是从内容上想得比较多。就是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,思考如何将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落到实处,努力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、品德优秀、学业优秀、志趣高雅。这些看起来陈旧老土的概念,我们越发觉得它们是教育的原点。
在思考自由发展的时候,我们更多的是从方式与路径上去探索。学习的自主性、综合性、选择性等等。
如果能真正地促进孩子的全面而自由的成长,创新人才的涌现也就自然而然了。所以,“功夫在诗外”这句话的寓意,其实还是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。
评论